凡图人才咨询网为您提供一对一的留学生落户上海、上海居转户政策咨询服务!

凡图人才咨询网二维码

从海归到“海废”:我活不成精英,我只是一个普通人

栏目:热门资讯 人气:0 来源:网络 发布日期:2023-01-18

落户上海咨询二维码  

  

  

采访文|小北

  

“留学生越来越没有竞争力了。”出国之前,石楠以为,留学回来可以有一份体面的工作、不错的薪酬,但等她6年后回国时,感受到的却是超负荷的工作,以及性别、年龄等方面的歧视。

  

据智联发布的数据,在2013年时,海归人才普遍在6个月以内能找到工作,1/4以上的海归选择进入外企,且通常在五年后有较好的职业发展。但随着留学归国人数的逐渐增多,“海归”这一名词所包含的人群越来越庞大。据估计,2021年,海外留学生学成回国的人数将首次超过100万人。庞大的海归人群造成空前的就业压力。而国际关系的变化以及新冠疫情的冲击,让他们还要面对签证、落户等难题。

  

在选择与被选择中,大部分归国学子没有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。他们自嘲为“海废”(海归废物)。在豆瓣里,有一个名为“海归废物回收互助协会”的小组,两万余名学子聚集在这里,写下留学生们在当下面临的困惑与挑战、失落与迷茫,也在小组里相互解惑和相互支持。

  

我们采访了两位来自“海废组”的同学,与他们聊了聊工作和生活中的难处,以及在不同文化环境下他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。(受访人均为化名)

  

石楠,24岁,北京,金融领域

  

我在英国念了金融专业的本科和研究生,在那儿待了整整6年。作为一个外来者,完全融入当地人的族群是非常困难的,尽管也有过很多开心的时刻,但我仍觉得和当地人有隔阂,有些人甚至还有种族歧视。

  

对我来说,国内环境毕竟更熟悉,交通便利,有很多亲戚朋友,也有很多好吃、好玩的东西。更何况,国内还有更好的工作机会。在英国,我去不了顶级投行,只能到四大这一级的企业;但回到国内,我可以进入顶级投行。

  

综合考虑之后,在研究生最后一年,我选择了国内头部证券公司的实习,果断飞回来。回来的道路颇为坎坷。我在4月就订了直飞的机票,但因为英国疫情严重,机票取消。我当时不知道取消直飞是长期政策,又订了6月的直飞机票,没想到5月底又取消了。我很怕回不来,赶紧买了从阿姆斯特丹转机的机票,花了两三万,才终于回国。

  

回来之后我才发现,此前对国内的想象和理解不够全面。国内当然不存在英国的那些歧视,但国内也不是伊甸园。最大的感慨是,国内工作真的非常内卷。

  

比如我的组长,就是一个特别拼的人,每天比公司规定时间提前一到一个半小时到公司,每天晚上加班到凌晨一两点。而且,他做完一个任务,完全不休息,会直接进入下一个任务,永远工作得热火朝天。这种氛围之下,我们组的其它同事也会不由自主内卷起来,而且组长也会给我们布置很多任务,让我们跟着加班。

  

有一次,我手边的事做完了,在7点正常离开公司。吃完饭后,却发现他布置了一个新任务。我回到家继续工作,到晚上10点,把东西交给他,以为可以休息了。没想到他马上又布置了一个新任务。我一直写到晚上12点,交付之后却被他拉着手把手地修改。等完全结束,已是凌晨1点多。这种情况在我们组是常态,我们完全没有自己的时间。

  

金融行业确实忙,国外的朋友每天也是工作12个小时,但他们的忙是有止境的。比如早上7点上班,到晚上7点也就结束了,接下来有自己的时间,做自己的事。但国内的忙是没有止境的,需要不停地完成任务,或者说,在同龄人的压力下竞争性地工作更长时间、做更多的事。我不是不能接受加班,但这种工作侵占一切的状态让人觉得生活没什么乐趣。

  

与此同时,我也发现,国内金融业同样充斥着各种歧视,比如性别、年龄、工作经历,部分还有学历歧视。

  

我的大学和研究生都是在英国TOP2大学念的,在金融这个看重学历的行业里,还算过得去,学历方面我没经历过歧视,但其他方面就不好说了:我是个女生,我都24岁了,我没有工作经验。以我所在的券商为例,今年秋招女生可能只占5%,有些券商更过分,直接没有女性的headcount(员工名额)。一旦遇到同样条件的一男一女参加面试,最后企业一定会选择男性。在日常工作中也会无意识地贬低女性,比如认为女性的逻辑思维都不好。

  

工作经历的欠缺,也容易被歧视。在英国,我身边的同学大多是研究生快毕业时才实习。但在国内,很多人在大学时就开始实习了,如果大学没能实习的,就会通过线上的远程实习补回来。这时我才发现,原来在国内实习经历如此重要,有些人甚至会牺牲上课时间去实习。我对此颇为困惑:辛辛苦苦考上一个特别好的大学,为什么不去上课,而是进入公司实习?这样的话,大学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差别又在哪里?

  

除了这些,更让我感到不平的是:在职场里,有时候留学生甚至不如国内学子有价值。比如我的组长就很不喜欢留学生,他认为留学生会提出很多问题,而国内学子一般会乖乖听话。他讨厌一切质疑。而我在组里最大的价值,反而是帮同事看一些海外公司的信息,或者把他们写的报告翻译为英文,就像一个无情的翻译机器。

  

这挺无奈的。但有时候我也会安慰自己:不管怎样,好歹我还有一点价值呢。

  

最初,父母是因为看到回来的留学生有不错的发展,才把我送出国的。等回来我才发现:留学生的优势不复存在,关于年龄、性别、工作经历的歧视时不时在工作中出现。

  

即使我这么拼,尽量忽略工作中的各种歧视,我也不确定自己最后能不能留下来。目前我处于一种很矛盾的状态。一方面,目前所在的公司是个很好的平台。券商的圈子就这么大,毕业后马上进入头部券商,已经是一个很好的起点。但另一方面,这份工作又太痛苦了,在一个充斥着各种歧视的环境里,我开始对自己产生质疑。

  

我本是一个很内向的人,在国外的6年我逐渐外向、自信起来。但回来这短短几个月,我发现自己却越来越内向,越来越焦虑,越来越觉得自己不行。

  

当然,在整体大环境不好的情况下,我还可以获得一份不错的实习,我还具备在中英两国都有选择的机会,其实已经不错啦。比我早几年毕业的英国留学生,正赶上当时英国取消PSW政策(留学生在毕业2年内可以留在英国找工作),这一政策直到我这一届才重新开放。这意味着我还可以申请留英两年找工作,某种程度上说,即使我最后真的扛不下去国内这种工作节奏,我依然有选择的机会。而大我几届的学长学姐们,连这样的机会都没有。我已经算幸运了。

  

最终怎样面对当下和未来,我不知道。

  

未来是个好遥远的词,我没办法想象,只能走一步看一步了。

  

YU,27岁,现居重庆

  

2016年,我前往英国伯明翰念大学,学休闲管理,那时我们经常有海外考察的项目,在英国本土或去欧洲考察和旅游、度假相关的产业,平时老师也经常推荐给我们一些周边的艺术展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喜欢上了艺术,打算毕业后从事相关工作,几年后再回来读艺术相关专业,往艺术领域转型。

  

2017年,我开始投简历找工作。在英国,华人的竞争力并不高,通常投一百多份简历,只能获得几份面试邀请。尤其是我想去博物馆、美术馆之类和艺术挂钩的地方,但又不是相关专业、没有相关经历,就更难了。

  

最后我只能找到一个和新媒体有关的工作,帮英国客户做一些旅游、艺术教育等领域、面向国内用户的社交媒体账号。

  

英国的工作环境很好,早上11点上班,下午四五点下班,没有加班。到了周五,英国同事就会迫不及待地出去喝一杯,生活和工作的平衡把握得非常好。而且工资也不低。我实习一周工作3天,能拿到600英镑。那时我有大量的时间去看展,生活的环境里充满了我喜欢的艺术氛围,精神世界非常充盈。

  

但工作本身我不怎么喜欢。我还是想去博物馆、美术馆,但在英国我找不到这样的工作。何况还有签证问题。我读研的时候,正值梅姨(TheresaMaryMay)上台,她是典型的保守党,致力于减少移民数量,对留学生非常不友好。本来英国有一个PSW政策,留学生在毕业2年内可以留在英国找工作,但梅姨主导内阁时取消了这个政策。等她担任首相之后,留英找工作变得越来越困难。

  

政策的具体措辞是,工作必须是“不可替代性”的,这是一个非常微妙的词,没有具体标准,在实践中无形地拉高了工作准留的标准。我身边能留下来的人,基本都是金融专业,他们去四大做会计,或者进投行。但这些企业我是进不去的。

  

多重作用下,我选择了回国,在北京一家当代艺术的美术馆从事宣传工作。

  

回来的第一感受是:北京的压力真的好大。工作就不用说了,我所在的部门需要宣传美术馆,所有稿件都由我们部门出,稿件出来后会层层向上审核,流程很长,中间伴随着多次修改。一旦有意见反馈,我们需要马上响应。和客户对接也是如此。这使得我们必须长时间、不间断地关注手机信息,周六周日也很难有时间休息。

  

北京的生活成本也非常高。我当时在酒仙桥附近和人合租,一个月得花费4000块,当时我的工资也不高,每个月都需要父母支援。我回来前梦想的看展、了解艺术的日子,在这种繁忙与生活的压力下,被压得粉碎。

  

最终让我决定离开北京的,是我没办法办理落户。身边的朋友、互联网上的人都说落户很简单,我本来以为,自己有很好的留学经历,落户应该没问题。但在仔细研究落户政策、跑了很多机构后,我发现:落户与留学经历并无太大关联,而是需要工作单位提供某种证明。这种证明通常只有国企或央企才能提供。我所在的单位不符合这一条件,最终我也没能办下落户。

  

在北京待了一年多之后,刚好厦门有一个很好的工作机会,我又辗转去了厦门。在厦门的美术馆,工作压力和北京差不多,我每天都几乎从早忙到晚,很少有休息的时间,周末也是如此。虽然有调休,但因为调休期间也要保证任务的完成度,所以其实等同于没有调休。

  

最初我活力满满、充满拼劲,就像在英国一样,即使投几百份简历没几个面试也不气馁,总觉得未来充满希望。但长时间、高强度、高压力的工作,最终消磨了我的热情,我逐渐发现自己转不动了。身体明显感到不适,去医院看病,医生说是轻度抑郁,劝我休息。但我那时并不敢停,目标在前面,停下来我的未来怎么办?

  

改变发生在疫情爆发之后。2020年3月,我居家办公,某一天醒来,突然感到无尽的疲乏。那天早上,我本来应该给实习生安排任务,询问他们目前手边任务的进度。但那个时刻,我什么都不想做了,整个人都瘫在床上,陷入了一种空洞的迷茫。

  

那一瞬间,督促我拼命向前的那种冲劲突然不见了。我发现,自己的人生一直在奔波,但却离想要的东西越来越远。我想欣赏艺术,但繁忙的工作让我即使在美术馆,也无心欣赏美;我想阅读一些心理学、哲学和设计方面的书,但每天工作结束后,我很难有状态阅读。

  

我这么拼,到底是为了什么?在想法转变的时刻,我决定辞职。

  

我回了家乡重庆,开始“高等游民”(指不工作,依靠父母或爱人,自己常年学习以提升文化素养的人)的实践和生活:看书、看电影,有时也接稿写作。家人吐槽我挺“废柴”的:都出去留学了,为什么没有一点精英的样子?

  

实际上,精英永远是少数人。大部分留学生仍然是平凡而普通的。在国外上学时,我们面临诸多问题;回国之后,也依然面临失业或学业上的不顺,许多人都不满意自己的生活。

  

回头望,其实留学给我带来的职业上的帮助并不多,正如我拿不到英国的签证,也无法在北京落户,它也没有让我站在一个比他人更高的起点去生活,我也没有活成大家心目中“精英”的样子。

  

留学经历带给我的,反而是一种接受生命多元的态度。在经历了这一切之后,我开始反思我想要的究竟是什么?

  

——我想要掌控自己的生活。

  

基于这一点,我最终选择了重庆。如果在北京,高昂的房价会迫使我不停奔波,但重庆不必如此,它对年轻人很友好,也有很多年轻人的文化,我能在这里看剧、看展,也能让生活慢下来,去探有趣的店,看想看的书,并好好地理清自己。对我来说,这就足够了。

  

以前我觉得人生只有一条赛道:好的学校+好的工作=好的人生。但如今我知道,适合自己的,人生才不是白活。

  

至于留学生“应该”怎样?

  

大家都是普通人,留过学,又怎样呢?

  

——完——

  

作者小北,永远学习进行时,抱着好奇观察大时代下的个体。

  

题图来源:视觉中国

  

举报/反馈

此文关键词:

最新文章

推荐文章

热门文章

相关文章

二维码
留学生落户上海政策电话13671738356
微信号
立即
咨询